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《竹石》,作者就是“扬州八怪”之一郑板桥。
郑板桥,原名郑燮,江苏兴化人,幼年时跟随父亲读书,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。成年后郑板桥考取秀才,但仕途并不顺利。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,他用了23年时间。他将自己的科举道路总结为“康熙雍正乾隆,秀才举人进士”,足见当时考取功名的辛酸。
中了进士,也并不是马上有官做。“待业”多年,年近五旬时郑板桥出任山东范县县令,五年后调任潍县县令,又恰逢百年一遇的饥荒,由于动用国库皇粮需经过层层审批,体恤百姓的郑板桥“擅开官仓”,并带头捐出俸禄。后来此事被有心人拿来大做文章,郑板桥被撤职罢官。
“人皆以做官为乐,我今反以做官为苦”,他回到了扬州,以卖画为生,且卖出了名堂,画作明码标价:“大幅六两,中幅四两,小幅二两,条幅、对联一两,扇子、斗方五钱。凡送礼物食物,总不如白银为妙。”语言坦率又幽默。
竹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它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青春永驻,其空心则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。竹子的这些特性被古人赋予了高雅、纯洁、虚心、有节、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,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郑板桥最喜画竹、兰、石,认为它们有节、有香、有骨,这三者间又以画竹最为出色。画竹画了40多年,没有师承,纯靠写生,白天画晚上想,生手就练成熟手。
清·郑板桥(1693—1765),《青竹秀石》,立轴,纸本水墨,239×122cm
龙美术馆(西岸馆)正在展出的郑板桥《青竹秀石》高约2.4米,是郑板所作的一幅深具意境和技巧的画作。从画面内容来看,画中一块秀石隐于数根竹子之中,竹子以其独特的姿态,展现出了其坚韧不拔、顽强生长的精神,而秀石则以其坚硬的质地,为竹子提供了坚实的依托。
在此画作中,郑板桥通过淡墨色与浓墨色体现出竹子的远近变化,凸显了画作的动态感。他的竹子画得笔直而挺拔,直冲云霄,逼真地表现了竹的质感。这种对竹子形态和质感的细腻描绘,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热爱。
此外,郑板桥在构图上也下足了功夫。顽石隐没于竹林之中,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,整个画面极富层次感。巧妙的构图和布局,使得《青竹秀石》图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和冲击力。
郑板桥,《仿文同竹石图》,208.1×107cm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。资料图
在郑板桥眼中,艺术创作应该直接取法自然,追求自然之美,而非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技巧。这种理念在他的画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,使得《青竹秀石》图不仅是一幅技艺精湛的画作,更是一件充满灵性和情感的艺术品。
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,郑板桥提炼出了“眼中之竹”“胸中之竹”“手中之竹”的理论。“眼中之竹”是对自然实景的观察并从中体验画意,“胸中之竹”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,“手中之竹”是艺术创作的实现。郑板桥将现实生活中的竹赋予深层的精神含义,融入自己对于道德、品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,最终升华为具有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坚韧性格的长青之竹。金年会官方网站首页入口
本文由:金年会旅行有限公司提供